中文教育是短板?国际学校Say No!
连接改变教育
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是否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在走访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北京市中芯学校、北京赫德双语学校、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等学校后,小思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内容,采用中西合璧的双语教学。
(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拉说中文)
文 | 罗歆媛
前不久,特朗普外孙女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背诵古诗的视频的网络上流传,网友们纷纷惊呼,“这中文说得比我还好,简直自愧不如”。不仅仅是特朗普的外孙们从小学中文,美国金融大鳄吉姆·罗杰斯为了让两个女儿学习中文,有一个好的中文环境,更是举家移民到新加坡。在国外,学习中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精英家庭中俨然已成为一种时髦,一种潮流趋势。
外国人的中文学习热,让中国家长更加焦虑,原本希望走国际化教育路线的家长,又开始担心中文基础和传统文化的缺失。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希望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英语环境,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英语。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那孩子进入到国际学校,中文课变少了,说母语的机会变少了,会不会影响中文的学习。
然而,笔者近期对一些国际学校的走访中,看到却是另一番景象:传统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中文学习与阅读素养相辅相成、探究式学习拓展应用能力、从文化到价值观的解读帮助形成身份认同。
通过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从兴趣、基础、应用和思考等多方面加强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内容,采用中西合璧的双语教学,利用中文学习探索中国文化的瑰宝,帮助对比和理解不同的文化,正成为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支柱。
培养学生兴趣,找到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当学生们从内心真正地热爱时,才会有更大动力推动他们更好地学习。
将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程,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学习绘画、书法以及剪纸等课程,在音乐、舞蹈课上学习中国传统艺术表演以及中国传统乐器。
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中,学习太极等武术课程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健康与养生,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与跨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渐渐成为各个国际学校的“标配”。学生们不仅仅学习国际课程,学习ABC,也能够通晓诗词经典,诵读“子曰”“之乎”。
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是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遵循着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青苗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的界限,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发展出符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文化课程上,青苗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开设了多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像国画、书法、篆刻、剪纸、京剧等课程一应俱全。
在顶思探校活动中,学校领导介绍他们十分注重家庭在中文学习中的支持作用,父母不仅是孩子语言的启蒙老师,而且在阅读兴趣培养上起到重要作用。为此,青苗会邀请家长和老师一起进行中文学习研讨,邀请很多亲子阅读的专家给家长做讲座,培养家长股市人,持续推动亲子阅读,并邀请家长志愿者走进班级为孩子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发展认知思维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极具创造力和形象力的,他们用画笔画出五彩斑斓的世界,画出他们心中的天马行空。而这个过程,往往也需要一些外部力量的帮助和推动,而阅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大千世界,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启他们想象的大门,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北京市中芯学校以"创建书香校园,持续提升学习能力,打造学习型学校"为目标,从2010年开始发动全校师生及家长一起参与"书香校园阅读计划",共同把握课内外的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培养和巩固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学校每年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深度进行相应考核,由四位老师组成评委,根据学生的阅读报告,询问相应的问题,中文问中文答,英文问英文答。满足阅读数量要求并通过答辩,才能获得书香人、书香学士、硕士和博士的称号。如今书香阅读的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而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拓展孩子阅读的领域,看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拓宽视野,享受阅读的乐趣。
中芯学校鼓励家长做的事
1. 家长带头阅读,创建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鼓励但不强迫学生阅读。
2. 家长经常与孩子分享他们读的书。
3. 阅读习惯是养成的,要给孩子留有习惯养成的时间。
4. 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开卷有益。
5. 鼓励“慢阅读”,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6. 教导孩子妥善保管和使用所借阅的书籍,按时还书或续借,点滴中培养守时、守信好品格。
探究式学习,收获更多惊喜
研究表明,探究式学习、主动学习的方式往往会发挥出更大的效率,产生最大的学习效果。如果将传统文化教育用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很大程度上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学习,才能最大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北京赫德双语学校在重视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采用全课程教学模式,在国家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从项目学习着手,采用跨学科大主题融合的教学内容,提倡“全人、全方位、全时空、全身心”的4Q学习方式,将中国国家标准课程与国际教育元素紧密结合,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生态”。
因此,北京赫德双语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学校以主题式教学为标准,在低年级阶段设立了《开学啦》、《神奇的动物王国》、《发现春天》等一系列主题,并在每个主题中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二年级的《跟着唐诗去旅行》,学生们跟着老师,学习不同的诗歌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与故事,感受每首诗歌的音韵之美。
相应地,学校也会举办很多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主题课程下,在语文、美术、音乐、舞蹈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走进中文的世界。
除了在课堂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赫德双语学校在阅读上也采用了中英文双语阅读,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认知能力,选定相应的中文书目供学生们选择、阅览。这可不仅仅是读完就好了,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读完每本书后,要相应地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学校教室的墙上,我们看到张贴着的很多学生所写的心得体会,有的孩子还奇思妙想,配上了丰富多彩的插图。
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
时代瞬息万变,国际化人才是未来教育的培养目标,下一代子女们即将面临世界舞台的竞争,具备国际化素养与能力是他们站上这个舞台的必备条件,而这个国际化并非是指“西化”,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国际化中的“中国化”必不可少,这也是他们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闪光点。正如杜维明先生在2013年雅典世界大会上将学习中国文化的原因概括为“学做人”,那么国际学校中的中国学生们究竟要学习成为怎样的人呢?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作为一所多元化国际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环境的同时,也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自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中英双语并重,中西文化融合”的办学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心的双语使者。
在关于中文课堂的教学思辨研讨会上,海嘉的老师们群策群力探讨如何开展国际学校的中文教学,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地融入课堂。贯穿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校本课程书法课、中国文化系列活动、中文阅读月、小小商店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数学活动,融合国际教育理念、国际课程及其教学法,让海嘉成为培养学生具备卓越文化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文化沃土。
海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教育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嘉House体系。海嘉学校用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命名不同的House,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内涵,使学生们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可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人文关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每一个House集体中,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们相互学习、团结合作,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学习西方教育理念,引入国际化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国际化视野,让我们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而无论是在跨学科课程体系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将中文阅读、传统节日纳入日常教学,多元化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不同地区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保持本真,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国身份。
当孩子们踏入到国际学校中,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获得更全面系统的学习与发展;
当他们走出校园走向世界时,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链接: